# # #

首页 > 图片新闻 > 正文
董峰调研示范区网格化社会治理试点工作推进情况 强调要于细微处落实落细网格化社会治理管理体系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10日 00:00
【字体: 放大 缩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聚焦“三区一引擎”发展定位,在“小政府、大社会”高效管理架构下,构建“多网合一、一网统管”网格化社会治理建设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沈抚示范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之一。今年6月,沈抚示范区在深井子街道启动了网格化社会治理试点工作,截至目前这项工作的推进情况如何呢?

8月7日,沈抚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董峰,沈抚示范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牟国明和相关部门“一把手”深入深井子街道康红社区、西靠山社区和深井子街道网格化社会治理试点中心,对网格化社会治理试点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了走访调研。

“网格员都住在村里吗?”“百姓家里的情况网格员都掌握吗?”在康红社区网格化社会治理中心,董峰详细询问了该社区网格划分、人员配备、各项措施落实等情况。康红社区由康红、刘红、花家堡三个自然村组成,有居民446户,1243人,共划分为3个网格,是重点试点社区之一。

网格化管理,说到底是为了给百姓提供全方位服务,为百姓织就幸福。工作开展的好不好,落实的到不到位,百姓最有发言权。为了更近距离倾听百姓声音,董峰对康红村的村民进行了一次随机走访。“你家的网格员叫什么名字?”“见过村里的法律顾问吗?”“有没有管片民警来你家走访?”在康红村4号刘恒仁家,董峰的到来让刘恒仁有些意外。

“他们总来,大事小情都会通知我们,这不前阵子村里还给我们每家每户都挂上了门牌,管理越来越规范,我们老百姓的心里也更踏实了。”提起村里的网格化工作,刘恒仁非常熟悉。一番简短交流,董峰又来到了第二家。与刘恒仁相比,第二户村民是两年前搬到康红村的,因为平时住在其它地方,只是周末偶尔过来种些蔬菜,所以这位村民对康红村正在推进的网格化试点工作了解不多。

“在当下这种关键时期,网格员要更详细地掌握外来人员和流动人员信息,时时刻刻做到心中有数,确保基层稳定和谐才是网格化管理治理的最好成效。”抽查结束后,董峰一边盘点抽查情况,一边对如何进一步优化网格化管理治理工作流程,更加细致高效推进试点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你好,我是西靠山村的村民,想咨询一些法律问题……”在西靠山社区,董峰以村民的身份拨通了公示板上驻村律师的电话。如果说入户走访是第一道题,那么抽查一社区(村)一法律顾问就是第二道大题。

“要固定时间、形成制度,我们既然开展了这项工作就要把它做实,实实在在为咱老百姓解决问题。”挂掉电话后,董峰语重心长地对工作人员说道。随后,董峰又来到深井子街道网格化社会治理试点中心,直击网格化治理管理最核心的问题连连发问,相关工作人员再次现场“答卷”。大到组织架构,小到门牌袖标,开放式命题、全闭卷考试,这次走访调研就像是一次期中考试,考验的都是基层干部的基本功。

两个月来,示范区依托网格管理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充分发挥网格快速协调、前端感知、贴近群众等优势,深入开展网格化社会治理试点工作,深井子街道31名网格员按照10类网格职能事项,累计上报有效事件上百件,快速及时回应民生诉求,织密了网格化管理网,也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做实做细网格化,要从每一个细节入手,沉到下面、主动服务。”就在此次调研快结束时,董峰再次叮嘱在场的党员干部,要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细之又细落实各项举措,真正做到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同时,要善于总结试点工作推进过程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努力形成更多创新性制度成果,实现示范带动效应,为辽宁省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沈抚样板”,做出示范区的积极贡献。

党员干部的“沉下去”换来的是百姓的“心头热”,这张“期中考试”试卷,让问题真正浮出水面,大幅提升了试点工作的推进效率与质量。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在探索创新的过程中量体裁衣,形成最符合地区实际的网格化管理模式,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沈抚示范区一直在全力探索。